湖南旅游攻略联盟

流溪旧墟多丽景,你曾在广州“趁墟”过吗?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深入白云乡间,

沿着流溪河畔,

可以发现,众多旧墟市,

曾在这里星罗棋布。


蚌湖流溪河畔古码头。


不远的过去,这里是船来船往,

河边码头繁忙至极,

墟市中,更是人潮涌动,

叫卖声不绝……


蚌湖墟,依稀可见旧时商铺的石砌平台。

墟市曾是流溪河岸边的乡镇商贸中心,伴随着水路交通的衰落,河畔墟市逐渐被位于陆路交通枢纽的新兴商贸中心所代替。

如今,就随着文化君一起

还原这段独特的乡村记忆,

解读旧墟市兴衰及乡村

商贸中心转移背后的故事吧!


01

早期的墟、市各有所指

据记载:“粤俗以旬日为期,谓之墟;以早晚为期,谓之市。墟有廓,廓有区,货以区聚,概犹有城遗制。市则随地可设,随便买卖而已。故墟重于市,其利亦较市为大……”

后来发展到墟内设市,可以互称。

随着商品交易的发展,围绕着墟市慢慢出现了墟肆、商店、酒铺、客栈等商贸服务设施,逐渐发展成以商品交易为主的小镇。


据不完全统计,明永乐年间广州地区约有墟市30多个,至嘉靖年间发展到90多个,万历年间达170多个。清代墟市数量更是急剧增加。

旧墟市里多为骑楼建筑。

❂ 白云旧墟市多依傍流溪河而生

流溪河发源于从化桂峰山,在白云区境内干流长50公里,集水面积529平方公里。


白云区在流溪两岸形成了大小墟市10多个。其中,较为知名的有位于钟落潭镇竹料墟、西湖墟,位于人和镇的高增墟、人和墟、蚌湖墟,位于江高镇的江村墟、高塘墟、神山墟,位于均禾街的均禾墟等。


除了墟市,还有一些相对商贸聚集能力较弱的乡村市集存在,如人和镇还分布着太安市、兔岗新市等乡村小市场。

❂ 墟市成为村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流溪河流经的这些乡村,农业生产要靠渡船下田,农产品也要通过水路运到墟市上交易,墟市成为村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白云区很多地名中还保留着“墟”字,可见墟市在乡村生产生活中的分量。

❂ 流溪河船数最多时曾超500艘

这些旧墟市绝大多数地处流溪河岸边,只有个别相对疏远河流主干,处于支涌水网中。比如,均和墟处于流溪河支涌石马涌旁。这也说明,当时即便是支涌通航条件也很好,流溪河主河道就更不用说了。


史料记载,从前流溪河可通行四五十吨的大船,河面船只最多时超过500艘。


02

旧墟市可以买些啥?

“趁墟”,意为赶集。每逢墟日,农户趁着墟日进行物物交换,用粮食换粮食或生活生产用品,发展起来后,非农户也会来买卖、交换,让墟的效用和内涵得到扩展。


旧时,乡村人趁墟可以

进行哪些交易或消费呢?


在钟落潭镇西湖墟旧址,一位老人这样说道,旧时西湖墟各行业的分布非常有规划,比如青菜街,卖的就是青菜,此外卖米、卖衣服等行业都各有专门集中的街巷。除此之外,西湖墟的特色是机器打米、烧石灰窑。


“小时候,镇湖大街俨然一条商业街,街上商铺有卖陶罐、碗碟的,还有卖布、卖粮、卖肉的,各种农产品、日用品应有尽有。后来新建了茶楼、戏院、银行、牙科诊所,增加了很多国营商铺,如肉食档、食品档。”据家住蚌湖墟旁的杨广财老人回忆,当时,蚌湖墟还是蚌湖镇(后并入人和镇)政府所在地,还出现了蚌湖地区第一家银行。

经营数十年的布匹店里,工作人员在裁剪布料。

1938年以前,高增墟内有酒行、榨油行,四座大型砖窑。每月逢2日和7日的集市,吸引了来自钟落潭、花都等地的农户前来出售自家的农产品。


集市类分为谷米行、猪仔行、花生行、瓜菜行、耕牛行、鸡鸭行等。高增墟内各种商铺林立,当时老百姓能想到的商品在这里都可以买到。


有专家表示,生产发展、购销活跃、行业齐全是白云区旧墟市的一个景象,也是流溪河畔及其邻近乡村农业商品经济繁盛所留下的缩影。



03

旧墟寻踪,重温百年繁华


“最早打米机”拉动墟市繁荣
西湖墟

西湖墟位于流溪河边的长沙埔。村民回忆,村边有座码头,周边十里八乡都用渡船运农产品来此交易,久而久之形成了集市,后来建墟称之为西湖墟。

为何称为西湖墟?

一位村民表示,“听说这里以前是有一个西湖,当地人叫做西湖塘,或为流溪河的一条支流因河道淤塞而形成独立的湖塘。”


据记载,西湖墟曾经是“环溪流而拱诸峰”,诸峰应该是指附近的黄洞岭、榜头岭等山岭。不过现在的西湖塘已不见踪影,曾经的美景只能存在于文献与想象中。


西湖墟依托水运,

商贸日渐发达,

有“小广州”的美称。


据村民讲述,早在1949年前,西湖墟就率先从英国进口了打米机,钟落潭及其周边地区产稻乡村都争相将自家水稻拉到西湖墟来碾米,这个不起眼的工业化举动在这乡村墟市曾引发不小轰动。


除了打米机,西湖墟还有一个石灰窑。当时,满载贝壳的船只来此停靠,将贝壳烧制成灰之后,再由船只运输到各地,用于建房,船来帆往,西湖墟热闹非凡。


村民说道,“1949年后,因行政规划需要,西湖墟的墟期取消,逐渐转移到钟落潭墟,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打米机也拆走转移到钟落潭墟了,西湖墟自此从繁荣转向萧条,现在仅剩遗址。”


如今走进旧墟遗址,可以看到迎龙街六巷的骑楼式瓦房排立一边,有的已经颓败,破烂不堪,长满杂草。远远望去,瓦房已基本空置,但旧墟格局、街道、商铺依然保留。空荡荡的老墟,寂静得让人有点茫然。而流溪河堤岸,古老的木棉树下,长沙渡口只剩残破石阶,被一片杂草掩盖。

老街坊在商店门后下棋。


店家用石砌展示柜展示商品
蚌湖墟

“这里曾是整个蚌湖地区的商业中心,古墟东头一座五层高楼曾是蚌湖墟的地标。”今年83岁的杨广财退休前是蚌湖墟附近七十二中的一名教师,他的家就建在原蚌湖墟的码头边上,如今这里已建成了一排民居。

探访蚌湖墟旧址

蚌湖位于流溪河拐弯的地方,周边村民乘船来此交易,便形成了蚌湖墟。杨柱财说,蚌湖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清末的北胜街、川坊、西街,是早期旧墟。另一部分是镇湖大街,是1928年新建的墟市商业街,如今这条大街虽然残破,但依然整齐有气势,大街西头有一座门楼,依稀印有“镇湖大街”的字样。


门楼旁就是蚌湖码头,其位于一棵古榕树下,荒草丛生,码头下方水域已严重淤塞,淤泥中停泊着四艘小舟。


回到蚌湖墟主街,一眼望去,镇湖大街约有300米长,两侧商铺一字排开,不少商铺前还都保留着一个石砌平台,杨广财说,这是商家的展示柜,“把最好的商品摆在台子上,招揽顾客”。不少旧铺面向主街的一面不是砖墙,而是木板,杨广财解释说,木板是个装卸的,白天商铺把所有木板卸下,开门做生意,晚上把木板装上歇市。


“我爷爷那辈这里就很繁华了,后来一步步扩大,。”杨广财说,,商铺纷纷关门。抗日战争胜利后,蚌湖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1949年后,、经济、文化中心。


20世纪70年代,流溪河的水运功能逐渐被公路运输取代,蚌湖墟因距离公路较远,后来逐渐衰败。


商铺虽复建,不见当年风光
高增墟


今年88岁高龄的戴桂波被称为人和镇“文化字典”,说起高增墟,老人很兴奋,“我是土生土长高增村人,以前就在旧墟商铺、茶馆戏台里钻来钻去。”他说,高增墟始于清道光年间,之后一直处于繁荣阶段,上世纪30年代达到顶峰。


当年的高增村包括了现在的高增和人和两村,面积较大,流溪河穿村而过,地处沿岸的商业三角洲地带,村里有四个码头,是从化、花都及当时白云区流溪河上游村民进出广州城的必经之路。

白云区爱国西路高塘墟骑楼商业街。


1938年前的高增墟是花都、白云沿流溪河流域最大的墟,墟的两端有两个大的牌楼,一个叫南胜门,一个叫北胜门,墟内有大型酒行、榨油行、砖窑、茶馆、饭店,为了吸引客人,这些商户还请了不少外地来的“女伶”唱歌、唱戏。


1938年10月,,所有的商铺都被烧光。,虽然不少商铺已复建,一些国营商铺也选择在这里经营,但高增墟却不复当年的风光。


戴桂波指着远方说,现在的高增大街从原本的天后宫穿过,天后宫的位置现在是一家工厂,天后宫前的大码头也被一家伞厂取代,现在也倒闭了。另外三个码头也早已不复当年的情景。“人和镇连接花都、从化与广州市区的公路越来越多,陆上交通越来越便利,高增墟就逐渐销声匿迹了。”


04

声音:希望复兴古墟市街区

不少旧墟建筑挂上了历史建筑的牌子,被列入保护范围。但也有很多老建筑已成为危房,绝大多数都空置废弃,未来可能变得更加残败。面对这些情况,不少乡村村民表达了希望复兴古墟市街区的愿望。


位于蚌湖墟核心位置的镇湖大街1、2、3、4号民居被列入广州市历史建筑。杨柱财表示,旧墟的面积较大,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又拥有流溪河岸边的优越地理位置,他们希望政府能够对旧墟进行重新规划或包装,让蚌湖墟重现生机。


在长沙埔村西湖墟,有村民提出希望可以借助“三旧”改造契机,将西湖墟的土地重新统筹,让旧墟焕发新的活力。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黎樗栎

温馨提示

文中图片版权归属作者,转载请注明来源。


往期精彩


☞每月福利 | 请收好这份5月市内文化活动大全!

☞博物馆日系列活动开启!带上这份“秘笈”玩转广州各大博物馆!

☞“广州艺术节·戏剧2018”约你睇好戏!附最新剧目演出排期及惠民票价

☞广州市民日均阅读时长97分钟,家中藏书约93本,你“拖后腿”了吗?

早期西方笔下的5大广州“关键词”,你能猜到几个?

☞宋代广州行会发达形成一条条专业街市,繁华记忆留在地名里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