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近日《2017年中国网民失眠地图》在北京发布。调研结果显示,近80%参与者曾有失眠经历,其中上海、广州比例最高,长沙、北京、深圳紧随其后,有失眠经历的人群中入睡困难是最主要的失眠表现。
另外,超过57%调研参与者不能全面了解失眠危害,仅4.5%认为出现失眠应该马上治疗。
人每天几乎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睡眠中度过,但往往有的人晚上能睡足8小时,第二天却依旧疲乏犯困。3月21日是第17个世界睡眠日,今年世界睡眠日的中国主题是“健康睡眠远离慢病”。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杨清武教授提醒,临床上有的人虽然睡着了,但每晚深度睡眠时间不够,所以长期睡眠质量不佳也可能成为健康隐形“杀手”。
由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17年中国青年睡眠现状报告显示,24.6%的居民在睡觉这件事上“不及格”,高达94.1%的人睡眠与良好水平存在差距。调查显示,九成人在睡前离不开电子产品,年轻人更喜欢在睡觉前追剧;另外还有四成人有睡眠拖延症,以至于睡觉的时间越来越晚。杨清武教授介绍,一般成年人的正常睡眠时间是8至10个小时,而深度睡眠约占到其中的2至2.5个小时。
新桥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邓安春教授介绍,对于有睡眠障碍的患者,临床上可以通过睡眠监测诊断睡眠质量,而引起睡眠质量问题最常见的“打呼噜”就是一个严重的健康杀手。严重的、不规律的“打呼噜”,医学上称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可以造成睡眠过程中反复的间断性缺氧,引起机体代谢性障碍,从而导致多种慢病的发生。
有研究对流行病学分析,睡眠呼吸暂停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6年的最新数据显示,这一疾病在男性中的患病率高达14%,20年间增长了3.5倍,在女性中的患病率增加2.5倍,升至5%,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数据显示,睡眠呼吸暂停患者高血压的发生率为50%至90%;重度OSA 患者中50%患有冠心病,近30%OSAHS患者在睡眠中有心肌缺血的经历,同时还增加脑卒中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发作风险;在我国,睡眠呼吸暂停与多种慢性疾病关系密切,2014年的统计分析中显示,OSA可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3.45倍,脑血管疾病2.85倍,增加致死性心脑血管事件风险2.44倍。此外,OSA患者糖尿病发病率也有明显提高,且与老年痴呆,心律失常和呼吸系统疾病等慢病直接相关。
通过大量的调查表明,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因人而异,没有标准可循。现在大部分人对睡眠的认知都存有误解,就是因为这些误解导致了由心理问题引发的睡眠障碍问题,可能出现焦虑、抑郁、头痛与强迫、恐惧等其它身体不适的反应,只有正确认识睡眠之后,这些问题才可能迎刃而解。
随着智能手机走进人们生活,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拉近了人与人之间互动的距离,但却也让不少人沉迷其中。加之当今生活节奏加快,年轻人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日益增大,更加深了对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依赖,特别是在睡觉前长时间玩手机会让本该进入休息状态的大脑接受持续的刺激,而导致睡眠质量下降,长此以往就被手机夺走了睡眠。
对于已养成不玩手机就无法入睡习惯的市民来说,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扭转。具体做法是,睡前10到30分钟内强制关闭所有电子设备,并关闭所有光源,营造一个尽量黑暗的环境。此外,还可以在睡觉时低音量播放一些节奏缓慢、轻柔的轻音乐,使得紧张疲惫的身心放松,以促进睡眠。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王玉平教授表示:“失眠发病率高,危害严重,但本次调研结果显示大众对失眠危害认知低,不知道一发生失眠就应及时开始接受治疗。”
此次 “失眠知多少?——失眠行为网络大调查”历时一个月,共收集了来自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362个城市8567份有效问卷,就大众对失眠的经历、其危害的认知以及对治疗的态度进行了调研。
失眠是指非常想睡觉,但上床后睡不着或夜里容易惊醒,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整夜觉醒次数在两次及以上;睡眠质量下降、总睡眠时间减少(少于6小时)以及早晨醒后身体无恢复感,最重要的是伴有日间功能障碍,感到疲劳或全身不适。
调研参与者中有31.84%的网民表示会有短时间出现白天昏昏沉沉没精神,晚上却又精神奕奕睡不着。王玉平教授解释:“实际上这是偶发性失眠的表现。偶发性失眠属于急性失眠,会导致次日注意力下降、容易激动、疲劳乏力等症状,有可能增加交通意外,工伤等情况的发生。”
虽然有超过80%的网民受到过失眠问题的困扰,但半数以上网民不能全面了解失眠的危害。调查发现许多人不知道失眠与某些癌症高发有关,不了解失眠会使糖尿病、高血压或肥胖等风险增加,也不知道失眠可能导致抑郁等精神问题。
王玉平教授介绍:“如果急性、偶发性失眠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发展成亚急性或慢性失眠进而出现躯体疾病,研究显示:失眠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中风等疾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甚至有可能导致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癌症发病率增高 。此外,失眠还有可能引发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等疾病。因此,当出现失眠问题时,应该尽早就医。”
此次调研发现,有失眠经历的人群中超过57%表示坚决不吃药。《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指出:对于已经诊断为失眠的患者应该积极治疗;对于急性、偶发性失眠应尽早采用药物治疗。
王玉平教授表示:“有失眠经历的人中,83%认为失眠是病,没有失眠经历的人,35%认为失眠是病。没有失眠经历的人都不会理解失眠者的痛苦。但是,很多失眠患者还是不愿意去医院进行规范化诊治,除了不了解失眠的危害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担心服用安眠药的副作用。实际上,目前治疗偶发性失眠,临床上会推荐患者使用非苯二氮 类药物,此类药物相较于传统安眠药在依赖性和成瘾性上都有极大改善,而采用 非苯二氮类药物的间歇性治疗方案更已成为治疗偶发性失眠的重要手段,对于阻断失眠的恶性循环可起到良好作用。”
专家提醒:有睡眠障碍的市民,白天睡眠时间要严格控制在1小时以内。
为了保证睡眠,睡前可以喝一杯牛奶。平日多食用一些可以提高睡眠质量的食物,如红枣、百合、小米粥、核桃、蜂蜜、葵花子等。坚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周末不要睡得太晚。睡前不要猛吃猛喝。睡前约两小时吃少量的晚餐,但不要喝太多水。下午锻炼有助于夜间睡眠。如果失眠情况特别严重,建议去正规医院接受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