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出境旅游市场的成熟,以极地旅游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旅游目的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根据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的数据,2018年,共有41996名游客通过提供陆上活动的游轮公司从海上抵达南极洲,比去年增长了16%,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游客来源,占世界南极游客总数的16%。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的南极游客数量从2008年的不足5300人增加到2017年的近5300人,增幅超过50倍。
与此同时,北极目的地也带来了显著的增长。俄罗斯政府数据显示,中国游客是俄罗斯北极地区最大的消费群体,2016年芬兰拉普兰的过夜入住率达到了创纪录的92%。在挪威和冰岛等国,中国游客的数量每年增长50%至100%。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拥有125年历史的海达路德号邮轮计划加快在中国的市场扩张。海达·路德(Haida Luther)全球首席执行官丹尼尔·斯基尔丹111(Daniel Skjeldam111)26日表示,过去10年来,海达·路德(Haida Luther)的业务增长了50%。该公司已经为中国市场提出了“中国准备”计划,希望通过资源配置和投资促进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增长。
根据携程此前发布的“中国极地旅游报告”,中国游客通过携程和其他平台选择的南极、北极和极光航线数量已增至1000多条,从2017年到2018年,南北两极旅游注册增加了两倍,人均支出超过5万元,旅游群体从一线城市扩展到二三线城市。
随着热度的不断提高,一些在线旅游机构纷纷开通了南北两极航线,旅行社也纷纷推出特色产品。特别是2017年,中国爆发了“南极热”。2017年3月,“飞猪”在南极平台上启动了一条5万元人民币的南极航线。同年9月,“飞猪”在Hedalud的2019年船运季节砸碎了一个沉重的黄金包裹,覆盖了2500个舱位,并向整个平台上的企业开放了资源。
在极地变暖的背景下,海达路德游轮作为全球最大的客轮公司,享受着中国市场起飞带来的红利。据悉,2017年中国极地旅游南极峰会是在海达路德号的一艘游轮上举行的。丹尼尔·斯基尔达姆还承认,海达·路德在过去10年中实现了50%的业务增长。他还透露,2月份他和450名中国游客去了南极洲。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邮轮探险感兴趣,海达·路德提出了面向中国市场的“中国准备”计划,提升了产品和人员,增加了中国人才,加强了本地化,使客人有了更好的体验,从而促进了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据了解,海达路德共有17艘游轮,另外3艘将在未来投入使用。这艘游轮分为200人和500人,邮轮的内部设计采用北欧风格。此外,这次考察由专家领导,包括许多关于野生动物历史和所有目的地的介绍的科学讲座。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全球变暖、北极和南部地区变暖的影响,极地旅游的发展和普及受到了争议,导致冰川融化、海冰和冰盖的消失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我们应该如何平衡环境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平衡?
中国环保联合会顾问冯小星在第二届极地旅游论坛上表示,极地环境保护与极地旅游发展不是两个矛盾的问题。从产业层面看,极地旅游的发展潜力,无论是旅游目的地的维度还是旅游内容的维度,都不仅仅是经济因素,更是极地发展的承载能力、可持续性和稳定性,极地旅游的快速发展也意味着极地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DanielSkjeldam还说,Heidalud希望通过可持续的旅游领导来拒绝使用重型柴油,目标是零排放。从2018年2月起,海德洛禁止所有勘探船使用不必要的一次性塑料。
此外,海达路德还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利用化石燃料为船舶提供动力的游轮公司,将绿色能源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方向。丹尼尔·斯基尔达姆说:“我们自豪地宣布,海达·路德是世界上第一家宣布交换液化天然气动力的游轮公司,除了液化天然气动力外,我们还将使用液化沼气-主要来自死鱼和其他有机废物的原料-作为游轮动力燃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