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全长近200公里,是世界一流的黄金旅游线路,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着国内外游客。20世纪90年代末,三峡湾旅游达到顶峰,门票“难买”。仅武山县一年就接待了200多万游客。第三次峡湾旅游可以说是中国旅游业的“金招牌”。然而,在高峰过后,这是一个长期的低谷,入境游客的数量逐年下降,“风景已不复存在”。根据“经济参考新闻”近期的研究,三地峡旅游产品单一,文化内涵匮乏,无序竞争突出,行政区划导致总体规划滞后,整体发展难以跟上消费升级的新变化。
它过去是“难以获得投票”,现在它是令人尴尬的。
长江三峡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乘坐游轮游览的峡谷。是我国最早引进的黄金旅游线路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末达到顶峰后,来三峡旅游的游客数量正在下降,标有黄金字样的招牌也在变暗。
从游轮的运行情况可以看出三峡游的“不尽人意”。长江豪华游轮是三峡旅游的主要方式,约占总游的70%。它的票价是三峡旅游的“晴雨表”,门票的减少意味着游客的减少。从2006年到2016年,长江豪华游轮的平均票价从2850元降至1600元,跌幅超过40%。2016年,三峡旅游干线每年接待游客不到100万人次,市场疲软导致重庆和湖北32艘游轮停航。
2017年,第三次峡湾之旅开始“停止坠落和热身”。中国船东协会长江支部旅游客运委员会常务主席姜宗进表示,2017年三峡工程的游客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有增加,预计2018年还将保持15%的良好增长势头。
国内旅游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为三峡旅游提供了新的“增长极”。重庆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刘启表示,去年的一次欢迎变化是,三峡旅游没有过去的淡季,每天有2500多名游客在重庆进行豪华游轮。虽然入境游客比例有所下降,但国内游客数量连续两年增加,三峡旅游已从“外游”向“内外平等强调”转变,以国内游客为主要旅游线路。
此外,近几年来,三峡沿线旅游业带动发展的愿望比较强烈,对旅游景点的投资也在不断增加。云阳龙柱、巫山文峰、奉节三峡山顶等新开发的风景名胜区出现在三峡腹地,为游客陆路游览三峡提供了更多的产品选择。“三峡旅游总体上有所改善,但还没有恢复到以前的辉煌。”刘琦说。
重庆假日中国旅行社副总经理杨顺华表示,尽管情况有所改善,但三峡旅游仍然是一条“不冷不热”的“暖线”。与20年前“一票”的流行相比,与其曾经在中国旅游线路中的“超级资源”地位相比,现在“淡出光环”的三峡旅游显得有点寂寞。“由于游客人数少,利润低,以及三峡旅游市场缺乏吸引力,许多旅行社现在不愿走这条路。”杨顺华直言不讳地说。
文化缺失,内涵少,政企分开,难以形成合力。
“高霞出平湖”,作为一种“特殊资源”,为什么三峡旅游在旅游消费需求爆炸式增长的时候依然疲软?作为最早的涉外旅游“名片”,三部曲“起得早,收藏晚”,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三峡旅游的最大症结之一不是跟上消费习惯的发展,而是在“老派”中,它已经不能满足游客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所以“回去返乡”。
“吃老书”的第一表现是三峡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缺乏个性化和精品化。目前,邮轮仍是三峡游的最佳方式和最大亮点,但三峡邮轮产品中有70%以上是重庆和宜昌三、四天之间的航道行程,短期、长期产品较少。
刘琦说,三峡旅游资源虽然不错,但皇帝的女儿也要打扮一下,三峡旅游的供给不够。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缺乏“快餐”短期产品和“有一天可以回到江陵前里路”的长期休闲产品。一些欧美游客表示,三峡旅游三、四天的产品行程过于紧凑。“欢迎第一天的晚餐,第三天的告别晚餐,”一些欧美游客说,感觉“不是在度假,而是在乘船旅行。”
目前,单纯的旅游模式已难以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而本应发挥良好文化底蕴的三湾旅游,文化挖掘和叙事较少,还在为景区的外部“外观”建设而斗争,缺乏文化内涵。重庆工商大学教授赵晓璐说,从古代巫术文化到三国文化、诗歌文化,三峡旅游文化可以挖掘得极为丰富,但三峡沿岸的许多风景区仍在从事旅游开发思想,主要是粗放型的“票务经济”,售票完备,文化特色不足,这种低水平的旅游产品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三峡沿线云阳张飞寺风景区的一位经理承认,过去的“文化风景区”是为了找几个人来演张飞,关羽用刀表演,当他人手不足时,他经常扮演客串角色。现在他仍然是“文化为文化”,不仅游客不买,还玷污了三峡旅游的形象。
同时,旅游配套设施“不变”几十年,服务滞后。 刘启表示: 三峡旅游是世界级游船,配备乡级码头,沿线登陆码头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泊位不足,周边环境缺乏建筑.. 外国游客多为中老年“银发” 船沿海岸靠岸靠岸后,由于没有电梯,一些上了年纪的游客背着一百多步的行李箱抱怨道: “这样的三峡湾旅游不舒服,不会再来了。 ” 。
更严重的问题是邮轮企业与景区之间的无序竞争十分突出。姜宗进说,近年来,三峡游轮客票大幅下降,主要原因之一是邮轮企业为了争夺客源,相互扼杀价格。三峡工程沿线风景名胜区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每个人都“吹响自己的数字,而不是曲调”,导致景区建设、产品包装、营销难以形成合力。这三个峡湾旅游被切割成一个单一的景点,无法协调和连接,整体魅力被削弱。如中县建立了大规模的三国实景表演,距离邮轮码头近一小时车程。内陆风景区与游轮之间没有快速连接。只有10%的游客选择去看表演。
突出资源特色加强文化建设
业内人士认为,三峡旅游要统筹规划,全面升级档案,重塑“金字招牌”,带动三峡沿岸经济发展,脱贫致富,把三峡建设成为旅游开发、生态保护、贫困富民的典范,把库区的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近年来,随着“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三峡沿海各地都依靠三峡特有的自然资源,把旅游业作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实现途径。三峡旅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专家建议,要抓住形势,全面提升三峡旅游,重塑三峡旅游形象,切实促进沿海经济发展。
首先,创新产品体系,创造高质量的产品线.重庆中旅集团总经理廖伟建议,应深入开展产品开发设计,如分段旅游、短期旅游、深度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个性化产品和特色产品,以形成多层次的产品体系,增加库区腹地旅游资源和游轮产品的对接。赵晓璐建议,要突出“高霞”、“平湖”、“坝”三大资源特色,努力塑造高厦新三峡旅游品牌形象。
二是加快三峡沿线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升级,培育旅游产业链。姜宗进建议,在保护沿海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沿江风景名胜区港口和码头基础设施的投资,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同时,要培育旅游产业链,把中转旅游转变为目的地旅游,充分发挥沿线地区的经济辐射和配套作用,以三湾旅游带动腹地经济发展。
罗兹伯格建议加强三峡旅游的文化陈述,在沿途景点和游轮上增加导航系统,通过音响、光电等科技手段充分展示,结合现场表演等文化表演,增强文化表现力和亲和力,让游客“游在其中”。
此外,专家们还建议在沿途深化区域协会、产业联系和产业合作,全面推广和包装三峡旅游品牌,规范旅游市场,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避免仓促恶性竞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