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微信公众号:知识自动化(zhishipai)授权转载
引子:火种起于航天
1961年,急于扭转太空领域落后于苏联的局面,大胆地选择登月计划的肯尼迪总统,独排众议,永远地改变了美国的航天面貌。这是人类最危险、最复杂的一次探索任务,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担当重任。为了解决宇航工业对于结构分析的迫切需求,NASA在1966年提出了发展世界上第一套泛用型的有限元分析软件Nastran的计划,像天界盗火一般,从此点亮了人类探索数字世界的征程。可以说,仿真一开始,就是伴随着人类最伟大的制造工程而生。
从此,颠覆性重生,破坏性并购,伴随了50多年的仿真软件CAE的发展史。
第一个嗜血鲨鱼:MSC
MSC.Software创建于1963年,它是NASA的宠儿。MSC参与了NASA整个Nastran程序的开发过程。1969年NASA推出了其第一个版本,之后MSC继续改良并在1971年推出MSC.Nastran。
吃着皇粮,直接商业化的结果,MSC一路发展迅速,迅速奠定行业先锋的位置。然而MSC的长大,却是靠着一路血口大开的并购之路。从1989年开始到2016年的20多年中,MSC软件一共兼并和重组了10余家公司。
1989年MSC通过兼并荷兰PISCES而进入高度非线性分析市场;1998年MSC又兼并2D和3D运动学仿真软件的开发者Knowledge Revolution公司。
对MSC而言,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间是1999年。本来在NASA的支持下,还有另外两个小公司(UAI和CSAR)分别在NASA的版本上,扩展出自己的商业软件。统一江湖,是每一个领头羊会想的事情吧。坚定的MSC在1999年收购了这两家小而美的公司,同时还一口气吃掉了第一个商业非线性有限元程序MARC。从此,MSC成为市场上惟一一家提供Nastran商业代码的供应商。一时骄奢无边,执有限元分析牛耳。
2002年,MSC以1.2亿美元收购世界著名虚拟样机仿真软件MDI公司。其中最大的宝贝,就是大名鼎鼎的机械系统运动学、动力学仿真分析软件ADAMS被收入囊中,这成为MSC分析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工业软件离不开工业巨头的抚养。诞生于波音公司的Easy5,最早本来是为军方开发使用,随后由波音公司完成了 商业化。这简直是一个飞机工程师的知识宝库。它由各学科领域富有经验的工程师和数值计算专家,从飞机设计过程中实战而来的数据库。经过近30年的不断积累和大量工程问题的检验,已经成为独一无二的控制与多学科动态系统仿真分析工具,可谓波音公司工程仿真经验的结晶。就在2002年, MSC公司收购Easy5,并在随后升级为Windows版本。
甲方和乙方的角色,可以如此轻松地切换。真是令人羡慕的知识流动机制。
这是MSC最风光的黄金年代。
好花不长,受全球金融风暴的持续影响,MSC软件的业绩开始下滑,2009年被一家投资集团看重并收购后变为私人公司退出股票市场。这在美国,也是常常发生的事情,软件公司会被投资者并购然后坐地等着沽价而售。从2010年开始,MSC进行艰难转型,计划从产品到策略都进行调整。虽然换了主人,但并购却并未停止。2011年和2012年,MSC分别收购了比利时著名的声学软件公司FFT(自由声场技术)公司和高端材料仿真领域厂商e-Xstream,2016年MSC软件公司收购焊接与成型仿真领军企业Simufact。
然而在纯资本的东家手里,MSC似乎迷失了方向。或者这本来就是投资家的策略。因此,它的再次更换东家,是迟早的事情。
友情链接